關閉 [X]
您現在的位置:法律諮詢家 > 找律師

服務律師詳細資料

陳敬人 律師
律師證號:103台檢證字第11864
瀏覽人數:40907
  • 律師經驗:
  • 律師文章:1319
可聯絡方式:電話電話 emailEMail 簡訊連絡簡訊

律師服務範圍

服務內容

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

律師服務內容

服務內容

訴訟代理、辯護 檢警陪偵 書狀代撰 契約審核、草擬 法律諮詢 法律顧問

搜尋結果:共 132 頁,1319 篇文章
您好 所犯法條部分,包括:               (一)妨害秘密罪部分         按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妨害秘密罪之立法目的,係對於無故竊錄他人非公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之行為,予以限制,以保障人民秘密通訊自由及隱私權。而上述法條所稱「非公開之活動」,係指活動者主觀上具有隱密進行其活動而不欲公開之期待或意願(即主觀之隱密性期待),且在客觀上已利用相當環境或採取適當設備,足資確保其活動之隱密性者(即客觀之隱密性環境)而言(例如在私人住宅、公共廁所、旅館房間或露營之帳篷內,進行不欲公開之更衣、如廁、歌唱、談判或睡眠等活動均屬之)。而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妨害秘密罪,法條文義就竊錄之對象並未限於「現正進行中」之狀態,另參以該條於88年3月30日增訂時之立法理由:「二、目前社會使用照相、錄音、錄影、望遠鏡及各種電子、光學設備者,已甚普遍。惟以之為工具,用以窺視、竊聽、竊錄他人隱私活動、言論或談話者,已危害社會善良風氣及個人隱私,實有處罰之必要,爰增列本條,明文處罰之。至未透過工具之窺視或竊聽,則依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規定,以秩序罰處罰之。」可知本條處罰之重點在於使用工具竊錄他人前揭隱私活動或身體隱私部位,至於各該活動是否為正在進行中則非所問,解釋上應包含所有他人對之具有隱私合理期待之非    公開活動或身體隱私部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9 年上訴字第 740 號刑事判決參照)      (二)恐嚇罪部分        1、按所謂恐嚇,係指以「將來」害惡之事通知他人,使其發生恐怖心之謂,舉凡以言詞、文字或舉動相恐嚇,將加害惡於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者皆屬之(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3257號判決意旨參照),而該言語或舉動是否足以使他人生畏怖心,應依社會一般觀念衡量之,如行為人之言語、舉動,依社會一般觀念,認係惡害之通知,客觀上有使其發生實害之危險與可能,罪即成立(最高法院42年度台上字第440號判例、84年度台上字第813號判決意旨參)。        2、次按刑法第305 條之罪所謂「致生危害於安全」,不以發生客觀上之危害為要件,僅須使受通知者心生畏懼而有不安全之感覺為已足,故該條所謂之危害,不以「確定危害」為限,即「不確定之危害」而使受通知者有不安全之感覺亦應構成該條之罪(法務部(69)法檢(二)字第479 號法律問題結論參照),而某言語或舉動是否足以使他人生畏怖心,應依社會一般觀念衡量之。因此,依前所述,刑法第305 條恐嚇危害安全罪之判斷重點,實係在於被告之行為是否足以使人心生畏懼,致危害安全,至被告對於惡害實際發生之可能性,有無實現惡害之意思及其最終之目的或動機何在,均在所不問。 
瀏覽:173
日期:112-08-04
您好 可以先出證據調查聲請狀(建議庭前先掛號寄出)
瀏覽:142
日期:112-08-04
 您好 刑法第309 條第1 項公然侮辱罪規定「公然」之構成要件,乃指不特定多數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狀態,不以實際上已共見或共聞為必要,且衹須侮辱行為足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即行成立(司法院院解字第2033號解釋意旨參照)。又刑法之公然侮辱罪,其所保護之法益為個人感情名譽之安全,所謂「侮辱」係指以抽象之言語、舉動對他人為輕蔑表示,使之難堪之行為。法律上之所謂侮辱,係以言語、行為、或其他非法方法,客觀上有損害他人人格之行為者,即足當之(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430號、79年度台上字第5241號判決要旨可資參照)。                 歡迎來電討論0908680976 LINE ID:0908680976                           陳律師
瀏覽:1423
日期:110-07-15
您好   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 條第1 項定有明文。而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此觀民法第195 條第1 項規定亦明。又於他人居住區域發出超越「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之噪音,應屬不法侵害他人居住安寧之人格利益,如其情節重大,被害人非不得依民法第195 條第1 項規定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164 號判決意旨參照)。 2.一般生活場域並非完全寧靜無聲,而是充滿各種自然或人為之環境聲響,而所謂發出噪音致侵害住居安寧且情節重大,非必然以噪音量已達噪音管制標準為必要,但應就具體事件,衡酌環境之自然音量與噪音間之對比,噪音發生之時間及該時間之活動狀態,如該聲響之狀態足以使一般人於相同環境下,亦難以忍受無法安寧居住,且其情節亦屬重大,即應構成侵權行為。   歡迎來電討論0908680976 LINE ID:0908680976     陳律師
瀏覽:480
日期:110-07-15
您好  姓氏屬姓名權而為人格權之一部分,具有社會人格之可辨識性,與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外,姓氏尚具有家族制度之表徵,故賦予父母之選擇權,惟因應情勢變更,倘有事實足認變更子女之姓氏對其有利時,父母之一方或子女自得請求法院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 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一)父母離婚者。(二)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三)父母之一方或雙方生死不明滿3 年者。(四)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 項有明文規定。   歡迎來電討論0908680976 LINE ID:0908680976  陳律師
瀏覽:599
日期:110-07-15
您好  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前,得以書狀或於審判期日到庭以言詞向刑事訴訟繫屬之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被告及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回復其損害。 歡迎來電討論0908680976 LINE ID:0908680976              陳律師
瀏覽:748
日期:110-07-14
您好 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義務。又夫妻互負扶養之義務,其負扶養義務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卑親屬同,其受扶養權利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尊親屬同。再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民法第1114條第1款、第1116條之1 、第1117條分別定有明文。是配偶及直系血親尊親屬受扶養之權利,仍應受不能維持生活之限制,如能以自己財產維持生活者,自無受扶養之權利,扶養義務自無從發生。   受扶養權利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負扶養義務者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負扶養義務者得請求法院減輕其扶養義務:一對負扶養義務者、其配偶或直系血親故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二對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受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者有前項各款行為之一,且情節重大者,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99年1月27日增訂公布之民法第1118條之1第1、2項定有明文;考其立法理由係謂父母請求子女扶養,非以其曾扶養子女為前提。然在以個人主義、自己責任為原則之近代民法中,徵諸社會實例,受扶養權利者對於負扶養義務者本人、配偶或直系血親曾故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第1款所定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或對於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之情形,此際仍由渠等負完全扶養義務,有違事理之衡平,因而賦予法院衡酌扶養本質,兼顧受扶養權利者及負扶養義務者之權益,依個案彈性調整減輕扶養義務之裁量權限。               陳律師
瀏覽:402
日期:110-07-13
您好   1.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民法第184 條第1 項定有明文。而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此觀民法第195 條第1 項規定亦明。又於他人居住區域發出超越「一般人」社會生活所能容忍之噪音,應屬不法侵害他人居住安寧之人格利益,如其情節重大,被害人非不得依民法第195 條第1 項規定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164 號判決意旨參照)。 2.一般生活場域並非完全寧靜無聲,而是充滿各種自然或人為之環境聲響,而所謂發出噪音致侵害住居安寧且情節重大,非必然以噪音量已達噪音管制標準為必要,但應就具體事件,衡酌環境之自然音量與噪音間之對比,噪音發生之時間及該時間之活動狀態,如該聲響之狀態足以使一般人於相同環境下,亦難以忍受無法安寧居住,且其情節亦屬重大,即應構成侵權行為。   歡迎來電討論0908680976 LINE ID:0908680976     陳律師
瀏覽:338
日期:110-07-12
您好 除可能涉犯刑法第235 條第1 項之以網際網路張貼猥褻影像供人點選瀏覽之方法供人觀覽罪外,另亦有非公務機關未於蒐集特定目的必要範圍內利用個人資料罪之問題。 可參考以下實務見解:      甲○○之臉部、容貌乃足以識別其身分特徵,縱其裸身照片     未註記姓名等資料,但所顯示之身體特徵,已足以區別與他     人容貌外型而可識別其個人,當屬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第1     款所稱之個人資料。而被告私人所蒐集甲○○本案照片,甲     ○○證稱曾要求被告將上開照片刪除,顯然被告傳送而利用     其所蒐集屬於甲○○個人資料之本案照片,並未經甲○○同     意,亦與該法第20條第1 項但書規定得為目的外利用之各款     情形不同,顯已違反第20條第1項規定     歡迎來電討論0908680976 LINE ID:0908680976                         陳律師 
瀏覽:368
日期:110-07-12
您好 應注意兩年時效的問題! 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按民法第197 條第1 項規定:「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2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侵權行為時起,逾10年者亦同」。該條項所稱「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之主觀「知」的條件,如係一次之加害行為,致他人於損害後尚不斷發生後續性之損害,該損害為屬不可分(質之累積),或為一侵害狀態之繼續延續者,固應分別以被害人知悉損害程度呈現底定(損害顯在化)或不法侵害之行為終了時起算其時效。惟加害人之侵權行為係持續發生(加害之持續不斷),致加害之結果(損害)持續不斷,若各該不法侵害行為及損害結果係現實各自獨立存在,並可相互區別(量之分割)者,被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即隨各該損害不斷漸次發生,自應就各該不斷發生之獨立行為所生之損害,分別以被害人已否知悉而各自論斷其時效之起算時點,始符合民法第197 條第1 項規定之趣旨,且不失該條為兼顧法秩序安定性及當事人利益平衡之立法目的(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48 號、95年度台上字第736 號判決意旨參照)。
瀏覽:417
日期:110-07-07